<p id="5eon9"></p>
  • <acronym id="5eon9"></acronym>
  • 首頁 > 要聞 > 正文

    【新華解讀】“科技板”用好“穩定器” 金融基礎設施協同推進信用風險緩釋工具創新

    新華財經|2025年07月14日
    閱讀量:

    截至2025年6月底,掛鉤銀行間市場科技創新債券的CRMW共創設登記6筆、3.95億元,累計支持12.5億元科技創新債券成功發行。

    暫無

    新華財經北京7月14日電(王菁)隨著系統自動化水平與信用風險緩釋工具(CRM)領域的不斷發展,我國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加強協同發力,助力信用衍生品創新質效進一步提升。今年以來,憑證類CRM即信用風險緩釋憑證(CRMW)顯著發揮風險分擔功能,與金融“五篇大文章”緊密結合, 助力實體尤其是科創企業實現多元化融資需求。

    新華財經獲悉,在債券市場“科技板”落地的兩個月以來,CRMW在支持科創企業債券發行方面已經“嶄露頭角”。截至2025年6月底,掛鉤銀行間市場科技創新債券的CRMW共創設登記6筆、3.95億元,累計支持12.5億元科技創新債券成功發行,其中3筆為首批科技創新債券風險分擔工具,通過創設CRMW為兩家民營股權投資機構在銀行間市場成功獲得2.5億元低成本、長期限融資。

    業內人士表示,信用風險緩釋工具與“科技板”的迅速融合,有助于合理提升債務融資規模、降低融資成本,緩解企業尤其是民營主體的融資難問題。一般來說,配售信用風險緩釋工具后,債券投資者的顧慮也會得以緩解,其他借款機構對標的企業的認可度會提高、貸款資金來源會更加豐富。而地方性金融機構在嘗試更多類型的相關業務過程中,將提升其信用衍生品設計、交易能力和風險管理等專業水平。

    基礎設施形成合力——服務“創新品種”疊加配套細則“升級”

    新華財經獲悉,“CRMW創設+債券發行”業務模式自2018年推出以來,截至目前已累計創設約1500億元,支持上百家企業發行債券超3400億元。另據日前交易商協會披露的2025年1-6月機構創設CRMW規模的統計結果,浙商銀行、平安銀行、交通銀行位列前三,半年內創設金額分別為12.15億元、10.56億元和4.1億元,個數分別為8只、5只和2只。

    1d135cefcce1444c82b7ff0b4a39b917.png

    日前,交易商協會公告修訂《信用風險緩釋憑證業務指引》,并配套發布了信息披露、創設定價和持有人會議三項關鍵流程的操作規范,包括“創設機構備案要求與核心交易商解綁,簡化備案流程”“允許掛鉤存續期債券的定向產品采用詢價方式創設”等細則,形成覆蓋相關業務全環鏈的制度框架,便利機構規范展業。

    與此相“呼應”,上海清算所持續與交易商協會及相關金融市場基礎設施深化合作、緊密聯動,支持憑證類CRM應用場景與創新業務模式拓展,并規范憑證類CRM登記托管服務。2025年二季度,上海清算所正式對外提供憑證類CRM信用事件結算及CRMW提前終止線上化一站式服務,并同步修訂發布了《信用風險緩釋憑證登記托管、清算結算業務操作須知》《信用聯結票據登記托管、清算結算業務操作須知》及配套用戶系統使用手冊。

    “目前,憑證類CRM創設機構和持有人可直接通過上海清算所綜合業務系統客戶端,實現信用事件結算、CRMW提前終止全流程線上化一站式辦理,憑證類CRM業務操作便利度和全環鏈運行效率顯著提升?!睒I內人士對新華財經介紹。

    實際上,金融市場基礎設施近年來致力于支持推動CRM發揮市場風險分擔功能,落實金融支持“五篇大文章”,例如,通過CRMW與科創債券、綠色債券、鄉村振興票據、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等專項產品同步發行的方式為相關債券提供發行支持,服務實體經濟融資需求。

    除了近兩個月對“科技板”項下科創債的發行支持,信用風險緩釋工具一直以來都在助力科創類主體在銀行間市場的優質融資。新華財經從上海清算所獲悉,截至2025年6月末,掛鉤銀行間市場科創票據的CRMW共創設登記40筆、72.59億元,累計支持152.86億元科創票據成功發行。

    與此同時,上海清算所還與交易商協會、創設機構共同探索拓展信用聯結票據(CLN)產品應用場景,支持首單掛鉤一籃子參考債務及首單實時浮動計息CLN的創設登記,通過CLN對特定標的資產進行替代投資,實現收益轉移、對沖風險和回收現金流等功能,豐富了投資人的交易品種選擇。

    信用衍生品服務實體經濟——地方金融機構有志于創設多元化風險“穩定器”

    近年來,信用風險緩釋工具作為信用風險的穩定器,在支持科創、綠色、普惠等相關實體融資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從細分品種來看,銀行間市場先后推出了信用風險緩釋合約(CRMA)、信用風險緩釋憑證(CRMW)、信用違約互換(CDS)、信用聯結票據(CLN)等產品。其中,CRMA和CDS是交易雙方達成的合約類信用衍生品,約定由信用風險保護的買方向賣方支付費用,由賣方為買方提供信用風險保護;CRMW和CLN則是創設發行的憑證類信用衍生品,可以進行流通轉讓。

    在核心交易商相對穩定、一般交易商持續擴容的趨勢下,各類信用風險緩釋工具迎來均衡發展。根據交易商協會披露的統計年報,近三年,各類信用風險緩釋工具業務開展平穩,其中CRMW、CRMA業務分別合計開展454筆、343筆,涉及名義本金799.42億元、745.3億元,是相對活躍的品種。

    再從業務開展機構的參與程度來看,2021至2024年,資管產品管理人作為一般交易商的數量分別為35家、50家、61家、125家,其中2024年的備案效率大幅提高,一般交易商的資管產品管理人數量實現翻倍。

    某國有大行金融市場部負責人對新華財經表示,“我國信用債券市場打破剛性兌付雖然已十年有余,但每一次違約風險,都會對市場造成陣痛,比如導致一級市場發行停滯、二級市場利率攀升等情況,更有甚者,大量亟需融資的發行人不得以取消發行或無奈接受更高融資成本?!?/p>

    “在這樣的現實壓力之下,各類信用風險緩釋工具逐漸發展成為常規有效的融資‘輔助’,在化解債券市場信用風險、保障實體經濟順暢融資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痹撠撠熑搜a充道。

    以近期備受關注的“科技板”為例,毅達資本、金雨茂物等首批案例,充分展現出“由分擔工具與金融機構聯合創設信用風險緩釋憑證增信”為企業融資帶來的支持。

    中證鵬元研發部高級董事高慧珂認為,相關方式有利于顯著提升民營企業,尤其是信用資質較弱的初創期、成長期科創企業以及股權投資機構發債融資的可得性和便利性?!耙环矫?,可以增強投資者信心,引導更多中長期資金進入科技創新領域;另一方面,可降低發行人的融資成本,減輕其財務負擔,提升科技投資的可持續性?!?/p>

    此外,也有不少學者和從業人員反映,未來地方性金融機構可以擔當創設CRMW等工具的主力軍。在全國性機構之外,目前已有17個省市的地方城商行、農商行、信用增進機構成為信用風險緩釋工具的核心交易商或一般交易商。地方性機構具有屬地優勢,對于區域內企業更為了解,是為當地實體經濟融資提供信用風險保護的重要力量。

    “積極推動上海首批運用科技創新債券風險分擔工具,支持私募股權機構發行科創債券”,這是此前在“2025陸家嘴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在宣布“上?!刃邢仍嚒Y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創新”這項金融政策時提到的一則內容。

    中誠信國際研究院院長袁海霞表示:“后續可能會進一步推廣信用風險緩釋憑證工具,鼓勵私募股權投資機構應用信用保護工具、信用風險緩釋憑證、信用違約互換合約等對科創債的信用風險進行分擔。投資者在購買科創債時可同時購買風險緩釋憑證,降低投資風險?!?/p>

    某東南部城商行相關負責人稱,“我們獨立或聯合創設信用風險緩釋工具的案例越來越多,為地方實體企業提供信用風險保護的業務量持續增長,尤其對于募集資金涉及綠色、普惠、養老等用途的債券,地方機構更具有對優質企業、優質項目的屬地識別優勢,未來具有較大的展業空間?!?/p>

    ?

    編輯:王柘

    ?

    聲明:新華財經(中國金融信息網)為新華社承建的國家金融信息平臺。任何情況下,本平臺所發布的信息均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有問題,請聯系客服:400-6123115

    傳播矩陣
    '); }
    支付成功!
    支付未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