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id="5eon9"></p>
  • <acronym id="5eon9"></acronym>
  • 首頁 > 要聞 > 正文

    【財經分析】擴內需、促發展、利長遠——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使用提速

    新華財經|2025年07月07日
    閱讀量:

    相較于4月份財政部公布的發行安排,最新披露的發行計劃顯示,今年三季度有4期超長期特別國債的發行時間有所提前。

    新華財經北京7月7日電(記者 董道勇)近日,財政部公布的信息顯示,今年二季度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使用提速,三季度部分超長期特別國債的發行時間較年初計劃有所提前??傮w看,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兩重”“兩新”政策持續顯效,穩投資、擴消費、促轉型、惠民生的關鍵作用進一步凸顯。

    擴大總需求 提振市場信心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共計發行9期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規模為5550億元,均集中于二季度。其中,4月、5月、6月分別發行2期、4期、3期。

    預算安排顯示,今年我國擬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1.3萬億元,較2024年增加3000億元。其中,8000億元用于更大力度支持“兩重”項目建設,5000億元用于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因此,下半年預計仍有超過745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尚待發行使用。

    相較于4月份財政部公布的發行安排,最新披露的發行計劃顯示,今年三季度有4期超長期特別國債的發行時間有所提前。其中,將于7月14日首發招標的20年期超長期特別國債,招標時間比原定計劃提前了10天。將于9月10日續發的50年期超長期特別國債,比原計劃提前14天。將于9月5日和9月19日續發的30年期超長期特別國債,也均比原計劃時間提前。

    1fdd00b345f647a58b30018c08607af9.png

    圖為2025年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安排

    在發行使用方面,超長期特別國債漸次落地。國家發展改革委會數據統計顯示,截至6月底,設備更新方面,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支持力度為2000億元,第1批已經安排到16個領域約7500個項目,第2批資金正在同步開展項目審核篩選。

    在消費品以舊換新方面,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支持力度為3000億元,前2批共1620億元資金已按計劃分別于1月、4月下達。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家電、家具、通訊器材等銷售快速增長,以舊換新相關商品銷售額超過1.4萬億元。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志恒表示,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主要投向科技創新、城鄉融合發展、區域協調發展、糧食能源安全、人口高質量發展等14個細分領域,形成的重大項目客觀上有利于擴大總需求,提振市場信心,夯實中國經濟回升向好的基礎。

    “將超長期特別國債的資金投向科技自立自強等重要領域,提升中國的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超長期特別國債形成了優質資產,通過優化供給結構,可以提高經濟運行效率,增強中國經濟的長期競爭力?!绷_志恒說。

    財政部部長藍佛安6月24日在作《國務院關于2024年中央決算的報告》時表示,下一步加快政策落地,強化部門協同,多措并舉幫扶困難企業,盡早發行和使用超長期特別國債、專項債券等,發揮財政資金引導和帶動效應,支持做好“兩重”“兩新”等工作,推動促消費、擴投資、穩外貿、惠民生等政策早見效、多見效。

    優化債務結構 降低債務風險

    專家表示,“超長期”國債指的是發行期限在10年以上的國債,我國主要包括15年、20年、30年和50年四個期限品種。從利率期限結構來看,我國10年期以上國債收益率曲線較為平坦,相對而言,發行超長期國債融資成本較低。

    羅志恒介紹說,在海外市場上,主要經濟體幾乎都選擇了發行超長期國債作為財政融資的手段。具體來看,美國的超長期國債包括20年和30年兩個期限品種;日本的超長期國債則包括15年、20年、30年和40年,其中15年期為浮動利率國債,其他期限品種均為固定利率國債;德國則僅有15年和30年。

    數據還顯示,從各國超長期國債規模占比來看,日本的超長期國債占比最大,達44.8%;德國超長期國債占比達到27.8%;美國的超長期國債占比為22.2%,其中20年期和30年期國債占比分別為4.5%和17.7%。

    “相比之下,我國超長期國債占比偏低,僅為16.9%,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間?!绷_志恒認為,我國超長期國債占國債余額的比重相對較低,發行超長期國債尤其是30年期、50年期國債,不僅有助于豐富金融市場的投資品種,還能滿足投資者對長期、穩定收益的投資需求,推動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對于個人投資者而言,也可以參與購買超長期國債,除了獲得穩定的本息收入外,還有二級市場投資損益。

    此外,專家還表示,目前中央財政加杠桿的空間更大,中央發債相對地方而言成本更低、周期更長;國債占比提高,投向領域部分地能為地方所用,避免了地方過度加杠桿導致的風險,為地方財政騰出了空間。

    ?

    編輯:王柘

    ?

    聲明:新華財經(中國金融信息網)為新華社承建的國家金融信息平臺。任何情況下,本平臺所發布的信息均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有問題,請聯系客服:400-6123115

    傳播矩陣
    '); }
    支付成功!
    支付未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