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id="5eon9"></p>
  • <acronym id="5eon9"></acronym>
  • 首頁 > 要聞 > 正文

    【百人會百人談】德國汽車工業協會張琳:合資2.0時代,我們在研發端追趕“中國速度”

    新華財經|2025年07月03日
    閱讀量:

    中德汽車產業合作表現出哪些新趨勢?德國企業投資中國的成功故事將如何續寫?中國車企出海歐洲如何走得更穩更廣?新華財經記者與德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首席代表兼總經理張琳展開深度對話。

    新華財經上海7月3日電(記者 王鶴)從第一家汽車合資企業落地中國至今,中德汽車產業合作已走過四十年。如今,德國企業在華啟動以研發本土化為核心的戰略“轉身”,期待用“德國質量+中國速度”開啟“合資合作2.0時代”。

    中德汽車產業合作表現出哪些新趨勢?德國企業投資中國的成功故事將如何續寫?中國車企出海歐洲如何走得更穩更廣?

    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近日舉辦的2025全球新能源汽車合作發展(上海)論壇間隙,新華財經記者與德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首席代表兼總經理張琳展開深度對話。

    新華財經:中德汽車產業合作近年表現出哪些新趨勢、新方向?

    張琳:這幾年,無論是整車還是零部件,德系企業在華始終貫穿一個戰略,那就是“在中國,為中國”。

    研發的進一步本土化是這一時期最鮮明的特征,也是“合資合作2.0”時代,德資企業在華“轉身”、追趕中國速度的重要舉措。

    德國汽車工業協會今年一季度針對70家會員企業做了2025年調查問卷,雖然與中國市場的體量相比,70家這個數字微不足道,但已完整覆蓋德國汽車幾乎全部產業鏈,包括三家整車企業、一級供應商以及SME(中小微)企業。

    調查結果顯示,70%的企業表示將加大在華投入,其中超過78%的企業重點投資聚焦在研發領域,這是對華投資的新“點睛之筆”。

    對德系整車企業來說,過去10年在新能源方面的產能投放已經完成,比如華晨寶馬第三工廠,奔馳順義工廠等,意味著德系企業未來若干年不會在產能端投放,因現有產能若充分利用已足夠。

    除了研發的進一步本土化,我們也看到中德在供應鏈端更深、更廣的合作。如果說此前的供應鏈是“鏈式”,現在的供應鏈更像是供應“網”,我們不單與傳統零部件企業合作,對很多優秀的中國初創公司,德國企業在其產品研發初期就給予了足夠的支持、陪伴式成長。

    此外,還有金融方面的舉措。國內一些優秀的自動駕駛公司、芯片公司,德系企業不單是在產品研發端,還會在投資端、設立合資合作企業方面有很多舉措。

    不論是研發角度還是金融投資角度,德系企業都在進一步深化在中國的足跡。

    新華財經:一邊是中國車企加速走進歐洲,另一邊是德國車企開啟在華發展的2.0階段,您對這兩方企業有什么觀察和思考?

    張琳:德系企業入華40年,經歷了挑戰、犯過錯,從這些錯誤中汲取的經驗,是非常值得中方企業充分借鑒的。

    德系在華發展這40年來,我們一直強調長期主義,只有堅持長期主義,才能堅持發展的戰略定力。

    中國車企這一波出海,相比十年、二十年前的出海,其意義、深度以及影響的范圍之廣,完全不一樣。希望這次中國企業出海,也能秉持長期主義和戰略定力,拿出足夠的耐心在不同的市場,尤其在歐洲市場參與當地的發展。

    消費者對產品,尤其是好的產品,一定是用腳來投票的。這一點,德系企業一直呈非常開放的合作和競爭狀態。

    再看德系車企在華的2.0時代。我們認為“中國速度”一定不是所謂的“卷”,也一定不是所謂的“996”加班,而是“新技術的快速迭代+產品端的快速應用”。

    2.0時代,德系企業聚焦在把核心的研發,即從0到1過程的研發真正拿到中國來。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在產品的新技術迭代以及新產品推出上,既確保德國質量,又能追趕中國速度。比如博世、舍弗勒很多產品從0到1的過程是針對中國客戶開發的,在中國研發成功,之后實現“在中國,為全球”。

    這是2.0時代德系在華企業發展最大的轉變,也是最重要的特點。

    新華財經:歐盟電動汽車發展整體不及預期,為何會如此?為何放緩汽車電動化的步伐?

    張琳:歐洲作為一個發達區域,對綠色環保的理念一直非常激進,過去若干年在綠色環保方面的政策,歐洲一直都標榜自己是全世界的領軍區域。國內在政策端、產業發展端也充分借鑒了歐盟的很多政策和戰略。

    電動汽車在歐發展不及預期,有幾方面的客觀原因。

    第一,充電基礎設施的普及遠遠滿足不了產業發展需求。反觀中國,我們需要向中國學習和借鑒的經驗非常多,其中之一是就是中國的充電基礎設施發展非???。

    第二,歐洲高企的能源價格以及相應的人工成本,給電動車的普及帶來一些阻礙。

    第三,政策的連貫性。歐盟內部不同的國家對電動汽車的補貼和相應的鼓勵措施能否做到始終連貫,這是歐盟面臨的一大問題。

    我們認為, 2035年的“禁燃令”大目標,歐盟政府希望能夠盡可能堅持達成。但從產業發展端,從實際發展過程來看,產業所需要的這些必需品,是有一些不匹配的部分。

    新華財經:中國車企正在加速出海歐洲,他們需要格外關注哪些問題?

    張琳:長期主義+戰略定力。

    第一,是把歐洲當成一個消費市場,還是一個需要進入的終極市場?敬畏心的不同,取決于企業對在歐洲發展的戰略是否能做到始終如一、堅守初心、貫徹實施直到最后落地。

    第二,我想重點強調合規。今年3月末,我們拜訪了中方在德國設立的很多研發中心,大家普遍反饋,到歐洲之后才意識到歐洲全生命周期的合規是多么嚴峻。這一堂課是中國企業需要快速補上的,在這么嚴苛的市場,若出現任何產品方面的問題,都可能被當地媒體或政府監管部門無限放大,對產品和品牌的毀滅性打擊是非常嚴重的。

    第三,是產品選擇。德資企業如今已經意識到,產品在歐洲開發是針對歐洲客戶的需求,直接拿到中國來可能會水土不服,中國品牌在中國的爆款產品是不是能夠滿足歐洲人的需求,需要在產品投放時重點思考,消費者的“口味”不同,接受度不同,哪一些產品才真正適合歐洲市場。(參與采寫:劉子萌)

    4dce894ef4e04c4fb88f8018b0191b30.png

    【百人會百人談】欄目由新華財經和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共同打造。

    新華財經是新華社承建的國家金融信息平臺,內容全面覆蓋全球股市、匯市債市等金融市場,提供權威、專業、全面的金融信息服務。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是中國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領域非官方和非營利性質的政策和學術研究會議平臺,是政府人員,專家學者和行業人士自愿參加的產業交流平臺,也是國家在汽車領域的第三方智庫。

    編輯:李一帆

    聲明:新華財經為新華社承建的國家金融信息平臺。任何情況下,本平臺所發布的信息均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有問題,請聯系客服:400-6123115

    新華財經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作家
    文章:556 人氣:558
    作家介紹
    手機掃碼訪問
    傳播矩陣
    '); }
    支付成功!
    支付未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