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長期資金風險管理成效凸顯 多層次債券市場建設穩步發展——2024年國債期貨市場回顧
作為有效服務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的重要衍生品,國債期貨在支持債券發行和財政政策實施、提升國債市場流動性和定價效率、助力實體企業降低融資成本、增強中長期資金風險管理能力、服務機構產品創新等方面發揮重要功能。
新華財經北京1月9日電(王菁)2024年,國債期貨緊密圍繞現券市場走勢,成交、持倉穩步增加,交割更加理性順暢,市場保持平穩運行。作為有效服務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的重要衍生品,國債期貨在支持債券發行和財政政策實施、提升國債市場流動性和定價效率、助力實體企業降低融資成本、增強中長期資金風險管理能力、服務機構產品創新等方面發揮重要功能。
量質齊升——“成交、持倉、交割”穩定向好風險管理功能穩步發揮
據中金所提供數據顯示,自上市以來,截至2024年12月末,國債期貨成交量年均復合增長48%,持倉量年均復合增長56%。
——市場規模穩步提升 成交持倉比維持在合理水平
截至2024年12月末,2年期、5年期、10年期、30年期國債期貨持倉量分別為6.4萬手、13.2萬手、19.1萬手、11.0萬手,相比2024年年初,2期、10 年期國債期貨持倉量分別減少0.8萬手、1.3萬手,5 年期、30 年期國債期貨持倉量分別增加1.2萬手、6.3萬手。2024年國債期貨成交持倉比為0.47,與2023年持平。
——合約交割平穩順暢 參與主體保持多元化
2024年,國債期貨延續交割率低、參與交割主體多元的特點,沒有發生交割風險事件。據中金所提供數據顯示,2024年,國債期貨順利完成4次交割,共計16個合約,全年交割量為50607手,較上年增加25.37%,交割金額為621.66億元,較上年增加12.01%。2、5、10、30年期國債期貨平均交割率分別為2.73%、3.12%、2.15%、3.43%。
2024年2月23日,中金所發布修訂后的《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國債期貨合約交割細則》,對國債期貨交割差額補償機制進行優化,并于當年2月26日起正式實施。為提高差額補償金計算的準確性和科學性,更好防范國債期貨交割違約風險,中金所在現有業務制度基礎上,將差額補償金中基準國債價格的計算基準由申報當日調整至第二交割日,進一步完善國債期貨交割差額補償機制。
同時,超長期特別國債納入國債期貨可交割券范圍,助力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交易。2024年5月13日,財政部發布通知明確2024年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的有關安排,根據中金所相關管理辦法,30年期特別國債符合國債期貨可交割券條件,將納入30年期國債期貨可交割券范圍,用于國債期貨實物交割。
——期現聯動緊密 跨市場、多品類衍生品實現協調發展
隨著債牛帶來的現券收益率顯著震蕩下行,國債期貨也迎來全線上漲。據中金所提供數據顯示,2024年,2年期、5年期、10年期、30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期現貨價格相關系數分別為97.51%、99.54%、99.86%、99.80%;2024年,2年期、5年期、10年期、30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日均基差分別為0.03元、0.09元、0.11元、0.46元。
另從市場創新角度來看,2024年9月,中金所發布通知稱,為開展國債期權產品研發工作,研究設計了2年期、5年期、10年期和30年期國債期權仿真合約,并于9月13日起開展仿真交易。建設國債期權市場、豐富利率風險管理手段,將有效填補場內利率期權空白,有助于增強全市場的持債信心和買債意愿,引導長期資金入市。
——投資者結構更趨專業性 機構客戶持倉占據主導
回顧2013年重啟國債期貨初期,彼時機構客戶持倉占比不足30%。近年來,隨著證券公司、證券投資基金、私募等機構投資者參與度提高,再加上商業銀行、保險機構、養老金、企業年金等中長期資金陸續獲準參與國債期貨市場,機構客戶持倉占比已顯著超過自然人,成為市場持倉主體。
多措并舉——“調結構、促開放、出新品”或成新時期國債期貨市場建設主要抓手
業內觀點指出,統籌推進國債期貨市場建設,需要進一步深化更多中長期資金參與、加快高水平對外開放、豐富利率類衍生產品的供給儲備,促進市場功能更好發揮。后續,市場高質量發展路徑可參考如下方面:
一是進一步優化投資者結構,提升商業銀行、保險機構等中長期資金參與國債期貨市場水平。商業銀行、保險機構是債券現貨市場的重要參與主體,有切實的利率風險管理需求。從境外市場看,公募基金、養老金等中長期資金也是國債期貨持倉的主要力量。
此前,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證監會等部門《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促進期貨市場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對我國期貨市場高質量發展作出了系統謀劃和安排,提出“在國債期貨跨部委協調機制下,穩妥有序推動商業銀行參與國債期貨交易試點”的要求。目前,已有6家商業銀行獲準試點參與國債期貨,部分試點銀行在探索運用國債期貨管理國債承銷、做市、自營交易等環節的利率風險取得了較好成效,為更多商業銀行參與國債期貨提供了有益借鑒。
市場人士建議稱,后續需持續推進更多銀保機構入市,進一步提升公募基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年金基金等中長期資金參與深度,助力增強金融體系穩健性,更好發揮中長期資金作為資本市場“定盤星”的作用,維護資本市場健康穩定發展。
二是推動國債期貨對外開放,滿足境外機構多元化的利率風險管理需求。近年來,我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已通過全球通(CIBM Direct)、債券通“北向通”等渠道,對境外機構投資者實現全方位開放。利率互換等銀行間金融衍生品市場對外開放步伐與現貨市場基本保持同步,境外機構已可以在全球通渠道下實現直接入場交易。
可以說,境外機構已成為債券市場的重要參與者,截至2024年11月末,境外機構持有銀行間市場債券4.15萬億元,約占銀行間債券市場總托管量的2.7%。在這樣的背景下,推進國債期貨對外開放意義重大,有助于滿足境外機構多元化的利率風險管理需求,對深化高水平金融開放有積極推動作用。
三是完善場內利率衍生品產品線,繼續推動國債期權等產品的盡快推出。從國際經驗看,國債期貨和國債期權是場內利率風險管理體系的雙支柱。30年期國債期貨上市后,國債期貨產品體系期限完備,而國債期權也開啟了仿真交易。
國泰君安固收研究資深分析師唐元懋認為,“市場上不僅需要對沖利率變化所導致的價格波動,也需要通過期權來專門針對波動率進行投資,利用市場波動性的變化來增強收益。利用國債期權可實現更為精細的風險管理,投資者可根據實際需求設定不同的行權價格和到期日,構建出符合特定風險偏好與市場狀況的國債期權投資組合?!?/p>
目前我國經濟實力和債券市場規模均已進入世界前列,有必要加快構建完整的利率風險管理工具體系。其中手段之一便是盡快推出國債期權等產品,協同發揮期貨、期權兩類產品功能作用,形成債券市場風險管理合力,拓寬服務實體經濟和債券市場高質量發展的廣度深度。
中信期貨研究所金融研究部副總經理、固定收益首席研究員張菁對新華財經指出,國債期權作為場內交易品種,有利于填補場內利率期權的空白,進一步完善利率衍生品體系,進而有助于更好地滿足實體經濟利率風險管理訴求,也有利于為市場投資者提供更加多元的衍生品交易品種和風險管理工具。
展望后續,中金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繼續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牢牢把握防風險、強監管、促高質量發展的主線,建設好國債期貨市場,促進市場功能進一步發揮,有效防范和化解市場風險,保障金融期貨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
編輯:王柘
?
聲明:新華財經為新華社承建的國家金融信息平臺。任何情況下,本平臺所發布的信息均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有問題,請聯系客服:400-6123115